文章日期:2021-06-10 15:27:14 稿源:
吉安城郊兴桥镇江下村的黄水秀、黄吉泰、吴洪书、段承亮、黄天福、黄有福、江光甫等7人,是中央苏区第二次反“围剿”战争中九寸岭战斗的七位猛士。
九寸岭,位于青原区东固与富田的交界处,离富田街七公里。九寸岭既是富田与东固的分水岭,又是富田通往东固的必经之路。解放前,去兴国贩盐、到东固买茶油的人都要从九寸岭经过。所以,这里又是强人出没的地方。
九寸岭雄伟峻拔,连绵起伏,纵横四十余里,是个易守难攻的古战场。相传汉初时期,汉高祖刘邦尚未全部剿灭秦王朝的残兵败将,广东、福建等地尚有零星敌人盘踞各地,企图负隅顽抗,卷土重来。刘邦下令一名将领率兵百万,从南昌到吉安,南下广东、东进福建消灭残敌。大军行至吉安,这位将领便向当地老百姓询问,从吉安上东固、兴国、赣州的道路如何?有人告诉他,道路崎岖,关山重重,大军行进极为困难。比如富田上东固,就有一座九寸岭横亘阻断,难以逾越。从前有人攀登此山,爬了三下,只爬了九寸,所以,就把这座山叫作“九寸岭”。那个将领听得头都疼了,便率兵改道从泰和老营盘上兴国、下赣州,然后分兵往广东、福建而去。
1930年春,赣西地区土地革命运动扩展到吉安城郊。当时,黄水秀等7个人都是贫苦农民的年青人,最大的20岁,最小的17岁。他们参加少年先锋队,扛起红缨枪,打土豪,分田地,闹得轰轰烈烈。同年秋,主力红军从长沙回师赣西,第九次攻打吉安。他们报名参加了路过他们家乡的红军,被编入红四军第二纵队当战士,随部队攻打吉安城。打下吉安后,他们所在部队整编为第十一师。随后,为保卫中央苏区,该部投入了反对蒋介石军事“围剿”的战争。
1931年春,红军采取“诱敌深入,集中优势兵力,击其虚弱,歼敌于根据地之内”的战略方针,埋伏在东固山区达25天之久,紧张而有序地待机歼敌。1931年5月14日,获得敌军开赴东固的情报,乃兵分三路,布下“口袋阵”,准备歼击敌军四十七师和二十八师。红军第十一师在师长曾士娥、政委罗瑞卿的指挥下,奔赴九寸岭一线迎击敌人。
5月16日凌晨,战斗打响。敌四十七师王冠英旅已先期占领九寸岭。杨得志当时是师部特务连连长,为了抢占一个山头,与敌二十八师两、三个连的士兵同时向山上猛冲,而我们的官兵仅比敌人提前十来分钟占到了山头,此时与敌人前哨兵力距离只有三、四十米,双方为此又是一场生死激战,靠着官兵们的顽强勇敢,在增援部队的帮助下,又是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。在这场战斗中,黄水秀等七名战士所在特务连队由杨得志带领,首先发起攻击。黄水秀等7战士冲在前面,攀岩石,穿荆棘,跳窜奔腾,像猛虎一样向敌人扑去。随后,全连奋起冲锋,抢占了山头的有利地形。敌军被赶下山后,不甘心制高点被控,立即发射炮火地毯式轰击山头。黄水秀等抢占山头以后,任凭敌人炮火猛烈,弹片横飞,硝烟滚滚,一直坚守阵地岿然不动,最后壮烈牺牲,为这场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。让我们记住黄水秀、黄吉泰、吴洪书、段承亮、黄天福、黄有福、江光甫这些英雄的名字,他们用生命换来红军一次重要战斗的胜利。
他们的牺牲,更加激起了红军战士的斗志,在九寸岭前与敌激战4个多小时,打退敌人反扑,并乘胜追击。在九寸岭、观音岩歼敌上官云相师4个团,俘敌3000余人,缴获枪炮1000多件。敌二十八师师长公秉藩被俘后化装成士兵混在俘虏中逃脱。红军取得第二次反"围剿"第一仗的胜利,毛泽东挥师东进追击。后来,中央苏区人民怀念这7位战士的英雄事迹,称誉他们是“九寸岭上七猛士”。至今在东固还流传一首《九寸岭》的红色歌谣:七上八下九寸岭,好似铁铸大障屏;上山好比上楼梯,九寸一级难数清;当年红军岭上驻,不怕蒋匪十万兵。
吉州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(区档案馆) 肖丽萍